close

(倪維廷/陳宜鈺)  

 

或許,在不久的將來!

我們已經看不到像這張照片中醫生的查房了!

  醫資導論2.jpg  

(圖/http://s1.djyimg.com/i6/903071833431868.jpg)

科技在進步,全自動化,即將取代人力。

隨著科技的進步,
其實,我們人類已經從渴望進步到了,不得不進步的地步了。現今的社會,漸漸地出現了許多可以慢慢取代人力的"器",說起來,這些器具,不就正是人類進步的證明嗎?有了剪刀,你還會用手去撕嗎?甚至,某些"器"能做到人所不能做到的事!像是X光機或CT...等等,可以透視人體的內部,這可是光憑人的肉眼所做不到的。這僅僅只是冰山一角。其實,從一些小地方已經可以看出高科技已經漸漸在取代人類了!我相信有朝一日,這個社會會變成人類會做的,機器人也會;但機器人卻還會做人類不會做的。如果,有一天你到醫院去看病,醫院的一切一切,已經全自動化,完全靠人工智慧去運作,不再需要人為去進行操控!你會有甚麼感覺?如果是我的話,我一進醫院可能會先感到害怕跟冷清!

但在看診時,我可能會更覺得安心跟放心。因為,在我的想法中;醫生跟機器人醫生的出錯率是差很遠很遠的,或許一個醫生的出錯率是千分之一!從數字來看或許很少,但,其實不然千分之一,其實在這裏是很大的。每一條生命都是無可取代的,所以千分之一的代價,真的太高太高了。如果僅僅是小問題誤診,那或許在不危及生命的情況下,無傷大雅,只要最後能痊癒,可能不會造成反彈。但如果是大麻煩誤診,或許可能因此賠上性命,每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機會,沒人會拿自己的生命開玩笑。在現今社會中,醫生誤診醫死人的案例,層出不窮。而機器人出錯機率可能只有億萬分之一而已。畢竟,醫生也是人,他不可能做到完美無缺的情緒控管。只要是人,便會受到一個名為「感情」的外因所影響!從而提升出錯率。我認為,醫療科技是可能取代人的,而且也不會有非人性化的問題!

這個想法是源自於一篇對人工智慧這領域的專家Dmitry Aksenov,他從10歲開始,就一直致力於打造出能夠像人類一樣思考的計算機(電腦),現年21歲的Aksenov先生在2011年創建了倫敦品牌戰略技術公司(即LBM),其公司為那些想要將顧客與雇員的相互交流外包給電腦的大客戶提供人工智能的服務。顧客通過郵件或訊息向LBM系統發送問題,他會在5秒內作回答。而Aksenov先生曾說過一句話:「唯一能洩漏出你正在跟一台機器說話的原因,就是他回復的速度太過迅速了。沒有人能夠在3秒內接受、閱讀並且回復一條訊息。它不僅能抓住關鍵字並且理解你試圖了解的信息種類,也能解讀語境、情緒」他聲稱,這項新技術代表著服務自動化領域的一種巨大進步,還認為五年內人工智能將會取代人類去進行工作,像是一些繁複的作業處理、或是一些需要高集中高精密的手術,全都可以交給人工智能去做處理。

或許,有人會說,機器他沒有「感情」。

永遠只是冷冰冰的機器罷了。

醫資導論.jpg

但其實,這只是,人們的一種不承認我們必須承認,「感情」其實只是一種非常複雜的程序而已。
只是我們現在科技無法去破解。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在2013年年初,提出了10項最有可能改變世界的創新科技技術,MIT預測的未來科技新趨勢,可是想要獲得致勝先機的科技企業大廠不可或缺的商業參考利器,企業可根據這些預測提早掌握關鍵的革新技術,創造企業的領導商機。MIT表示今年的預測評定的準則是:能帶給人們運用於生活中的強大先進新技術。

十項分別為:

一、智能手錶(Smart Watches)

二、臨時性社群媒介軟件(Temporary Social Media)

三、藍領機器人(The Blue-Collar Robot)

四、三維打印技術(3 D Printing)

五、直流電超級電網(Supergrids)

六、人工智慧(AI)仿人腦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

七、超高效太陽能(Ultra-Efficient Solar Power)

八、來自廉價手機的龐大數據(Big Data from Cheap Phones)

九、記憶植入法(Memory Implants)

十、胎兒產前基因檢測(Prenatal DNA Sequencing)

其實像是最經典的人工智慧系統;如蘋果手機的Siri語音辨識系統,能聰明的「聽懂」人類的大部份語言,並做出正確的「答覆」,這就是人工智慧透過深度學習的進程,在技術上大躍進的成果,我的其中一位室友,是蘋果迷,他買了一台IPAD MINI,我也有借來使用過,令我大開眼界的是,他的聲控系統,只要開啟的麥克風,並說出任意的話,他便會自動進行回話,若是無法搜尋到相應的回答,甚至可以由我們來進行設定,我認為,這真的是一項大發明,可以讀取使用者的話,甚至還具備了將不足補足的問題。其中第九點的構想是來自於一位,美國洛杉磯南加大的生物工程及神經學家柏傑(Theodore Berger)博士,他表示推展記憶植入研究的構想,來自於想要協助患有嚴重失憶症的患者。

設想一名阿茲海默症病人,或是因腦中風而記憶嚴重受損的失憶症患者,病後不認識自己周邊的親人,甚至連自己是誰也不知道時,此時若能將他先前儲存在電子記憶體內的記憶,重新植入他的腦部,就能讓他重拾往日的生活步調,重返正常的人際關係中。

柏傑博士表示,人腦記憶神經元的功能,就是執行回憶我們在一分鐘前,從事過的事物經驗,或是已獲得的知識記憶。然而他在人工記憶植入的研究領域上,最終的理想目標是,能幫失憶者植入可以重新創造長期記憶的神經元晶片,協助他們的腦部恢復記憶力。

其實像此類在腦部做精密手術以治療現今無法攻克的絕症的想法,還有許多例子,例如帕金森氏症的腦部刺激法

http://www.youtube.com/watch?v=hcJX4hskTCs

 

 

人類之所以擁有高度的智慧,主要是靠人的神經元的傳遞;

那麼,如若我們在即將被創造的機器人或機器上,令其神經元遠比人類多跟精密,那是否意味著,其智能,會遠比人類高?

再若,我們創造出,具備"學習"能力的機器人。

那不就等同於,不一定需要我們人類去幫其編程,他也具備了"自我完善"的能力。

醫資導論4.jpg  

胎兒產前的基因檢測主要目的是希望提前獲知懷孕中的胎兒是否健康。篩檢胎兒是否罹患唐氏症等先天不良疾病在更久之前,多採用羊膜穿刺法等侵入式的檢驗法,但這種檢測方式有導致胎兒流產的風險。最新的胎兒產前基因檢測機,則是一種非侵入母體的胎兒DNA檢驗方法,此機器能迅速的將胎兒的DNA排序情況以畫面呈現出來,以判讀母親腹中的胎兒是否有先天的DNA缺陷和疾病。DNA排序檢測機器以往只用於實驗室的研究項目中,近年來已逐漸轉移到醫學用途上。Llumina公司即是製造基因排序檢測機的前沿企業,該公司的基因排序檢測機,是最被各學術單位及醫療機構廣泛使用的機器。Llumina認為胎兒基因檢測,將會是未來產前檢查的醫學革新方向

醫資導論6.png  醫資導論5.png  

(圖1/http://www.fetalmedicine.org.tw/fetalmed/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12&Itemid=29)

(圖2/是節錄自台中榮總婦產部遺傳諮詢師 羅鳳菊諮詢師所做的一篇關於【非侵入性產前染色體檢測】的論文說明了科技的進步,即便非侵入性的檢測也可以達到無限趨近於100%的檢測率)

但是在進行過這項醫療檢查之後,父母是否該終止有缺陷的胎兒繼續成長的選擇,所牽涉到的道德問題,仍是政府或民間各團體的爭議話題。這個問題,就像複製人一樣存在著,若我們將複製人創造出來,而被創造出來的複製人便是一個完整的生命,也會受到法律的保護,沒有人能剝奪其應有的權利,即便是有缺陷的胎兒,他也是一條生命!沒有人能隨意剝奪其本應擁有的生命,嚴重的話,甚至可以說是謀殺。

                                                                                                            

 

我曾經看過一部電影,一部美國經典科幻動作大片"魔鬼終結者"!是1984年的片子。

內容大綱是在說:

 2029年,以天網(SkyNet)為首的人工智慧機器正試圖消滅所有倖存的人類。

「天網」是一個先進人工智慧防禦網路,產生了自我意識擁有自己的思想並向人類發動了核戰爭

 

那時就推出了有如此的劇情的電影,意味著其實人類早就預想過可能會發生,機器人取代人類,科技的進與否也是一些科學家所爭論的議題。

另外有部電影,則屬於比較偏醫療方面機器人取代人力。

一部名為" 機器人與法蘭克"的影片

http://www.youtube.com/watch?v=VLWyh-zg704

大意是:

機器人將進入我們的生活中,幫助我們處理各種事情。

一名名為法蘭克患有失智症的老人和機器人相處的故事

兒子為了照顧他每周來回奔波,不過法蘭克卻不領情,因為他不想配合兒子的照顧,兩方情感不斷地消耗,

,親子關係也漸漸的薄弱,而也因此杭特(法蘭克的兒子)砸了大錢,幫爸爸買了一台照護機器人,來照料父親的三餐飲食及生活作息。

其中,有這麼一句評論;

機器人願意無時無刻給予陪伴,

面對現實這是我們所做不到的。

因為在陪伴的過程中我們經常會將自身的情緒,

加諸於病人身上,久了雖有心照顧,但卻會因為時間有限等等;而造成兩敗俱傷的結果。然而機器人不會對沈重的家務產生體力消耗的問題(只要記得換電池或充電)甚至在未來,或許機器人可以克服根本的能源問題(如MIT提到的超高性能的太陽能電板),不會產生能源缺失的問題。機器人可以白天專心陪伴需照顧者,然後晚上進行打掃等。因為他們不需要睡覺,但換做我們可能早就無法負荷了。  

其實,在醫療方面,全自動化,會不會造成非人性化的問題一直是大家所爭論的焦點。

其中,支持會非人性化的一方,所抓住的論點,往往都是在說:

1.機器沒有感情

2.沒有臨場處理問題的能力

3.病人的心理狀態影響治病成效,而「機器」這個存在無法確實安撫病患心情

 

人類,在近期一直在研發堪比人腦深度的人工智慧,相信第一個疑問便會很快能得到解決。

所謂的"臨場處理問題"的能力,在醫療上面指的就是臨床經驗。一個R1的實習醫生跟一個科系的權威,相比之下一定是權威所具備的臨場反應處理能力較強那麼一個機器人,灌輸了全球各地醫師的所有經驗,那他跟任何單一位醫師的臨場處理能力相比,不就遠遠的超過單一位醫師了嗎?

最後,第三個問題,也是我最一開始我自己無法理解的問題!

因為,我自己同樣有這個疑問,沒錯機器,無法安撫病人,並可能會帶給病人不信任感。但,我請教了一位母親的朋友,它是一名醫師,或許角色不同,想法也會不同。我聽到了一句話,在絕對的力量前面,一切的技巧,都會顯得無用!如果有天,發明了一種,即刻見效的藥物,立即服用馬上見效。那麼,病患的心情這時還會低落嗎?

安撫病患心情使其不在治療過程中喪失求生意志,但前提是,治療過程需要很長;這樣,這問題不就不攻而破了?

母親的朋友還說了:「科技的進步很明顯的,從全球各大醫院引進了先進的醫療設備,還有院內系統也都進入了半自動化,也有些區域已經開始實行了全自動化的測試了」「機器」帶給人們的不信任感,我認為信任是需要時間跟機會的,唯有實質的成效出現,大家才會開始慢慢接受全自動化。所以我認為未來醫院走向全自動化是可能的,且不會有非人性化的問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維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